泰國曼谷旅遊網
泰國介紹
曼谷介紹
景點介紹
行程介紹
最新消息
聯絡我們
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關注!吉林省“十四五”重點發展這4類科學儀器
2022-07-12
文章来源:由
「百度新聞」
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20420/613314.shtml"
導讀:吉林省工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指出,要重點發展這四類科學儀器:生命科學儀器、環保設備、核心器件、半導體設備。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吉林省委、省政府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將工業體系建設作為新時代吉林省打造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產業發展新格局的重要舉措。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去年8月發布了吉林省工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并將其列為吉林省“十四五”重點專項規劃,對“十四五”時期全省工業發展作出總體部署,堅定不移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規劃》指出要充分發揮吉林大學等62所高等院校、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等121家科研院所的科教優勢,組建了吉林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產業技術研發和成果產業化平臺,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初步形成。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484個(其中國家級18個)。建成高性能復合材料、先進醫療器械和生物基材料等3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規劃》指出要不斷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速形成汽車輕量化、柔性化智能制造體系,石化產業實現生產過程智能在線檢測和控制,食品、醫藥產業加速推進全過程質量安全可追溯。在今后的發展重點中,主要有生命科學儀器、環保設備、核心器件、半導體設備這四大類,具體信息如下:1、開展光學功能材料、高性能半導體激光器等關鍵基礎材料與核心器件研究;2、推動28納米及以下光刻物鏡系統、萬G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等生命科學儀器研發及應用;3、推進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體廢物處理等環保設備加快發展;4、鼓勵體液分析和分子診斷等新型體外診斷儀器及配套試劑的開發與產業化;5、支持基因測序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癌癥診斷試劑盒等產品的技術升級與產能擴大;6、以CMOS圖像傳感器和功率半導體器件為核心,引進、培育一批集成電路企業;7、全力推動國家“核高基”重大專項實施,建設新型電力電子器件基地,加強集成電路設計及制造、封裝測試、材料及專用設備生產等多領域布局。全文如下:吉林省工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前?言“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吉林在高質量發展新路上砥礪前行、積厚成勢的關鍵五年,是推動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實現突破、開辟新局的關鍵五年。工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也是吉林實現振興發展的重要支撐。本規劃全面分析吉林工業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十四五”規劃和吉林振興發展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共吉林省委關于制定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圍繞全面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從“十四五”時期工業發展的總體要求、發展重點和主要措施等方面著手,進行系統研究和闡述,指導我省“十四五”時期工業加速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規劃期為2021-2025年。目錄第一章發展基礎與形勢一、發展基礎二、發展形勢第二章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二、基本原則三、主要目標第三章發展重點一、汽車產業二、食品產業三、石化產業四、裝備產業五、醫藥產業六、冶金建材產業七、光電信息產業八、輕工紡織產業九、能源產業第四章主要措施一、完善優化創新鏈,增強技術創新能力二、夯實產業基礎,提升全產業鏈水平三、推進數字化轉型,提升產業數字化水平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企業競爭力五、推行綠色制造,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六、加快產業集聚,推動集群化發展七、深化開放合作,加快融入雙循環第五章環境影響評估一、規劃實施的主要資源、環境影響分析二、規劃的資源承載力分析三、減緩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四、綜合結論第六章組織保障一、加強組織領導,推進規劃實施二、完善政策支持,優化要素配置三、強化安全管理,提升本質安全四、開展監督檢查,加大宣傳引導第一章發展基礎與形勢一、發展基礎“十三五”期間,全省工業和信息化系統深入貫徹落實《吉林省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環長春四遼吉松工業走廊發展規劃》、《吉林省工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7-2020年)》(吉發{2017}18號)和《吉林省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吉辦發{2019}41號)等精神,加快推進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工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為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強力支撐。(一)工業支撐持續增強。2020年,全省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81戶,其中產值10億元以上大型企業130戶,占比為4.2%;從業人員75.1萬人;實現工業總產值12407.8億元,同比增長6.3%;實現工業增加值2850.3億元,同比增長6.9%,增速居全國第2位;工業稅收占全省稅收55%,制造業稅收占全省稅收四成以上,是最大的稅源行業。2020年全省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4%,是全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支撐。(二)項目建設扎實推進。“十三五”期間,堅持每年重點調度推進800個以上投資超千萬元重大項目,一汽奧迪Q工廠、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北方)示范區、一汽紅旗HS系列車型技術改造、萬豐奧威新能源汽車輪轂單元智慧工廠、精功大絲束碳纖維(一、二期)、白城梅花氨基酸(一、二期)、凱萊英綠色制藥平臺、長光衛星航天信息產業園、長光圓辰CMOS圖像傳感器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建成投產,有效改善了產品結構,轉變了增長方式,帶動了有效投資,2020年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7%,增速位居全國第9位。(三)轉型升級初見成效。深入落實“1=7”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分業施策激發產業新動能。汽車產業“風景這邊獨好”,2020年一汽省屬產銷量分別達到265.4萬輛和264.9萬輛,同比增長3.6%和4.5%;紅旗品牌產銷量超20萬輛,近三年產銷量增長達42倍。生物法聚乳酸突破量產規模達3萬噸,嘉吉生化產業園探索形成了玉米全產業鏈開發的“嘉吉模式”,吉林梅花成為國內最大的賴氨酸生產基地。石化基礎原料和有機化工原料向下游延伸,ABS、乙丙橡膠、聚氨酯、碳纖維等新材料核心競爭能力持續增強,工業級大絲束碳纖維產業基地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復興號、京張奧運高鐵、跨國互聯互通高速動車組等產品實現批量生產,確立了中國高鐵標準。“吉林一號”25顆衛星建成國內最大的商業遙感衛星星座,衛星信息服務領域不斷拓展深化。凱萊英連續反應法制藥技術引領化學制藥綠色發展,重組人白蛋白注射液等100余種新藥正在開展臨床研究,甘精胰島素等170個醫藥健康產品取得生產批號。“去產能”成效顯著,累計壓減粗鋼產能108萬噸、煉鐵產能80萬噸、水泥熟料產量5000萬噸以上。(四)創新基礎不斷厚實。充分發揮吉林大學等62所高等院校、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等121家科研院所的科教優勢,組建了吉林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產業技術研發和成果產業化平臺,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初步形成。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484個(其中國家級18個)。建成高性能復合材料、先進醫療器械和生物基材料等3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成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11個、省級創業孵化基地327個。這些創新平臺已經成為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孵化器。成功培育9戶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2495戶高新技術企業、1049戶科技小巨人企業。(五)產業數字化取得進展。2020年全省累計建成5G基站9671個,工業互聯網發展應用指數全國排名第13位,東北地區排名第1位。一汽集團智能網聯汽車工業互聯網平臺、能源清潔利用工業互聯網實現運營,溯源食品工業互聯網正加快建設,工業APP突破2000個,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企業超萬家。工控安全防護能力顯著提升,建成“省重點工業企業門戶網站監測平臺”和“省工業互聯網網絡安全監測平臺”兩套保障平臺。智能制造水平不斷提升,汽車輕量化、柔性化智能制造體系加速形成,石化產業實現生產過程智能在線檢測和控制,食品、醫藥產業加速推進全過程質量安全可追溯。省內9家企業被評為國家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通化建新“鎳鐵合金綜合集成總承包核心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型制造示范項目”被評為國家級示范項目,29個項目被列入國家智能制造項目庫,金洪汽車成為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六)產業集聚初步形成。深入落實工業走廊發展規劃,以長春市為中心,四平市、遼源市、吉林市、松原市協同布局,建設融合配套、錯位分工、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汽車零部件、軌道交通裝備、現代醫藥、航空航天、精密儀器與裝備、傳統裝備等為特色的產業集群。長春市汽車、食品、裝備產業,吉林市石油化工、新材料產業,四平市食品產業,遼源市紡織產業,通化市醫藥產業等一批產業集聚區成為國家工業化新型產業示范基地。認定了吉林經濟技術開發區、長嶺天然氣化工產業園區等20個化工園區,為我省化工產業集聚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七)綠色制造有效推進。“十三五”時期,全省工業能耗持續下降,單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3.4%,超額完成工業節能目標任務。綠色制造體系加快構建,建成29家國家級綠色工廠、30種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2個國家級綠色供應鏈、2個國家級綠色園區、60家省級綠色工廠、9種省級綠色設計產品、8個省級綠色供應鏈、2個省級綠色園區。高效節能技術裝備得到推廣應用,吉林至誠電氣立體卷鐵心配電變壓器等8個型號變壓器、吉林宏日新能源生物質鍋爐被列入國家工業節能技術裝備推薦目錄。省內重點鋼鐵企業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噸鋼煙粉塵排放量、噸鋼取新水量與2015年相比分別下降了45.3%、40.9%、21.2%,固廢綜合利用率由98%提高到99%。(八)發展環境持續優化。突出優化營商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創新組織開展“服務企業周”,在國內率先設立省級“企業家日”,持續開展“萬人助萬企”、工業服務專項攻堅行動,建立96611企業服務熱線等8大援企服務平臺。落實國家減稅降費、降本減負等政策措施,為實體經濟降本減負4000余億元,營造“重商、親商、安商”良好社會氛圍。長春市、遼源市、通化市、白山市入選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改革示范城市,吸引了中糧、國投生物、美國嘉吉、泰國正大、梅花集團、伊利集團、娃哈哈、農夫山泉、恒大集團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大企業落戶我省或追加投資。二、發展形勢(一)面臨機遇。振興東北的國家戰略機遇。國家深入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國務院出臺支持東北地區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等系列重大政策舉措,批復同意公主嶺市由長春市代管,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長春臨空經濟示范區、吉林琿春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獲批,吉林(中國-新加坡)食品區、吉澳中醫藥健康產業合作區等一批產業園區加快建設,“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全面實施,為深化產業分工協作、優化產業發展布局提供了有效承載。新發展格局的重大市場機遇。我國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省地處東北亞地理中心,是“一帶一路”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融入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為我省工業開放發展提供了重要途徑。超大規模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家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國家戰略,一批新增長極和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加快培育,為我省承接產業轉移、連通國內大市場提供了對接機遇。產業生態的突破發展機遇。我國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倒逼能源體系向綠色低碳轉型,勢必推進產業結構乃至經濟體系加速轉型發展,相關產業轉移勢在必行。白城、松原等地區擁有豐富的綠電資源優勢,隨著綠電技術日益成熟,我省具備承接傳統產業項目空間條件,為構建新產業布局提供突破機遇。產業轉型的換道超越機遇。當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演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不斷突破,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深入演進,我省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得到攻克,一系列重大裝備和技術產品研制開發,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換道超車”機遇。(二)面臨挑戰。從國際經濟環境看,當前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工業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十分嚴峻。在疫情沖擊下,世界經濟深度衰退,短期內難以扭轉,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趨勢加快,國際貿易投資持續萎縮,“逆全球化”加劇。重點領域核心技術受“卡脖子”制約,芯片等“斷鏈”風險明顯上升,實體經濟面臨“去中國化”壓力。從國內經濟發展階段看,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制造業轉換增長動力處于攻關期,可持續增長壓力加大;我國工業總體上尚未擺脫低成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資源環境的約束愈發顯著,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制造業供給體系與國內需求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產業基礎能力薄弱,質量效益不高。從我省工業發展看,長期存在的地區發展不平衡、產業發展不充分等問題還將在一定時期存在,特別是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科教優勢發揮不充分、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應用程度不高、產業與產業間融合度不夠以及生產要素保障還存在短板等問題直接制約我省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時期需要著力破解或得到根本性解決。第二章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統領,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驅動為根本動力,以智能化改造為路徑,以安全發展為底線,以綠色發展為根本約束,以提升全產業鏈水平為主攻方向,全面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強鏈”工程,無中生有,有中生新,推動現有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加快提升產業集聚和數字化轉型水平,形成產業之間深度融合、要素資源高效配置、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的現代產業優質發展生態,全面提升吉林工業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為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強力支撐。二、基本原則堅持科技驅動,推進創新發展。把創新作為工業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制機制,深化創新要素合作,激發創新主體活力,突破創新技術瓶頸,促進創新成果轉化,培育發展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動力格局。堅持強化鏈條,集群集聚發展。以打造產業鏈為主線,以產業集群為載體,實現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生態鏈耦合發展。強化產業鏈上中下游的系統協同,通過建鏈、強鏈、延鏈、補鏈,培育發展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特色優勢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堅持安全綠色,實現永續發展。堅守安全發展、綠色發展底線,推動制造業綠色安全改造升級。加強制造業節能、降耗、減排、治污,加快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努力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作出貢獻。加強精益安全管理,推廣安全生產新技術新工藝應用,提高行業本質安全水平。堅持開放合作,推動共贏發展。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鼓勵企業“走出去”“請進來”。聯動東中西部,聚焦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發展區域,深化對口合作、區域合作,著力引入大項目、好項目,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堅持優化結構,促進融合發展。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滲透作用,推動物資資源、資本資源、人才資源、信息資源的緊密結合,加速“兩化”融合、產業融合、軍民融合、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促進產業結構明顯優化。三、主要目標到2025年,全省工業發展方式明顯轉變,產業及產業鏈間融合發展水平明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制造業引領作用明顯加強,工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制造強省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省工業經濟發展實現以下目標:產業規模再上新臺階。“十四五”期間,力爭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年均增速達到6.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7000億元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5%左右。到2025年,汽車產業力爭突破萬億級規模,食品、石化、裝備、醫藥、冶金建材、光電信息產業達到千億級規模,輕紡產業力爭達到500億級規模。質量效益得到新提升。“十四五”期間,力爭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不斷提升,增加值率穩步提高,質量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產業層次不斷提升,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0家。創新能力實現新突破。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核心技術,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普遍提高,核心競爭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力爭建設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500家、省級創業孵化基地350個。融合發展達到新水平。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快,信息技術廣泛應用,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到2025年,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字化的企業比例有所提升,智能制造實現突破,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數字化車間,“兩化”深度融合示范企業達到100家,上云上平臺企業達到18000家,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綠色發展取得新成效。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資源利用水平明顯提高,清潔生產水平大幅提升,綠色制造產業快速發展,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降低碳排放強度。到2025年,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2%,單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有所降低,建設一批省級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綠色制造模式廣泛應用。第三章發展重點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建立并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機制,推動重點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取得新突破。堅持鍛長板、補短板,無中生有、有中生新,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促進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航天衛星、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動能加快壯大。堅持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構建萬億級汽車產業,千億級食品、石化、醫藥、裝備、冶金建材、光電信息產業,500億級輕工紡織產業組成的吉林現代化工業體系。一、汽車產業錨定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發展方向,以一汽集團為龍頭、長春國際汽車城為平臺,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和世界一流國際汽車城。積極推進實施“六個回歸”,推動汽車產業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關鍵產業鏈短板加快補齊、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品牌文化及衍生經濟向上賦能,構建涵蓋設計研發、整車及零部件制造、市場服務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全球先進的汽車技術研發高地、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運營高地、自主可控的零部件產業聚集高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協調聯動發展新高地以及汽車產業衍生經濟發展高地。到2025年,汽車產業產值突破萬億級,紅旗品牌產銷規模達到百萬輛,自主品牌產銷實現200萬輛以上,本地配套率力爭達到70%。———補齊產業鏈短板,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汽車及零部件技術升級,完善自主可控的零部件配套體系。加快傳統汽車補齊產業鏈短板,重點加強汽車芯片、燃油系統、配氣系統、電控系統等薄弱鏈條及四輪驅動、底盤線控、傳感器等缺失環節的技術攻關和項目引進。推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突破,支持研發高效先進動力總成、混合動力、高性能復合材料、低摩擦等節能技術,加強動力電池、驅動電機、氫燃料電堆、空壓機、儲氫罐等產品研發和項目引進,推動汽車綠色低碳發展。支持L3級以上智能網聯汽車開發,推動環境感知、智能座艙、超算平臺、控制執行、車聯網等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建設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中心,帶動產業鏈協同創新。———培育民族汽車產業,打造民族第一品牌。實施“紅旗”品牌百萬輛工程,加快進入國內豪華品牌第一陣營,打造成為“中國第一、世界著名”的“新高尚”品牌。支持紅旗品牌家族L、S、H、Q全系列產品投放,推動拓展全球市場;鞏固和擴大“解放”品牌市場,打造世界知名商用車品牌;支持“新奔騰”品牌發展戰略,打造國內優秀主流自主品牌,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支持一汽集團培育拓展技術、服務、生態、公益等子品牌,構筑清晰獨特的品牌價值體系,提升“中國一汽”企業品牌形象和品牌價值。———支持一汽改革創新發展,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支持一汽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支持一汽加快產品創新、技術創新、過程與管理創新,強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緊密合作,建設技術一流、質量一流、服務一流的移動出行服務商。支持一汽以長春全球研發總部為中心,構建全球化研發布局,發揮國家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鏈主”作用,鼓勵開展協同創新,聯合省內外優勢研發主體建立區域汽車技術創新網絡體系。加快“新四化”布局,積極實施“旗羿·登峰”“旗偲·微笑”技術戰略,實施“旗E春城、綠色吉林”工程以及“旗智春城”智能網聯示范項目,構建以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為核心鏈,融合智能綠色交通出行鏈、新型消費鏈、智慧能源鏈、新基建鏈等“五鏈”為一體的汽車生態系統。支持一汽質量體系和質量管理能力行業領先,加快構建系統化、數字化、專業化的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體系。支持一汽持續深化與大眾、奧迪、豐田等世界一流汽車企業開展的新一輪戰略合作,全力推進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紅旗高端跑車等重大項目,保持合資板塊在國內的領先地位。———推進“六個回歸”,建設世界一流國際汽車城。以長春公主嶺同城化為契機,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以一汽為龍頭,深化央地政企合作,加快推進排產、產能、配套、結算、創新及人才“六個回歸”,持續增強產業配套能力、研發創新能力、融資支撐能力和人力保障能力。強化項目驅動,推動紅旗新能源工廠、紅旗綠色智能小鎮、紅旗學院等重點項目建設。推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創建國家車聯網先導區,打造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運營高地。推進產城融合,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國際化新城、歷史文化街區和特色小鎮與產業發展互促,建設工業旅游示范區,實現汽車、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和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打造宜創、宜業、宜居的世界一流國際汽車城。———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區域協同發展。依托全省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構建汽車產業“一核心、三支撐、兩聚焦”的區域差異化布局。以長春市為核心,打造世界級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研發、生產和售后市場服務基地以及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以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為支撐,構建區域特色產業集群。吉林市立足化工、碳纖維、電子等產業比較優勢,打造國內重要的車用化工專用料、汽車輕量化、汽車芯片等產業配套基地,推動一汽吉林恢復生產,有效利用產能,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四平市發揮專用車產業優勢,持續深化與一汽解放合作,加快一汽解放四平專用車委托改裝合作基地建設,推動專用車專業化、高端化轉型。遼源市依托動力電池及材料、鋁制輕量化、泵類、模具等產品優勢,打造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配套基地。白城市和延邊州聚焦氫能產業,布局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條。白城市依托清潔能源制氫優勢,打造長白氫能走廊,推進實施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延邊州依托新能源商用車整車制造優勢,著力發展氫燃料電動客車,形成與一汽差異化產品格局,打造區域內重要的新能源商用車生產基地。———培育產業新生態,壯大衍生經濟新動能。聚焦未來移動出行生態和產業價值鏈重塑核心環節,推動新出行商業模式、新出行工具創新,探索開展“出行即服務”和“一體化出行模式”示范,拓展汽車跨界融合價值鏈。以汽車為載體,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集聚與汽車關聯的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信息通信、車路協同等新興產業優質資源,融會技術、標準、產品和服務,整合集成覆蓋廣泛的應用場景,打造集代步工具、學習平臺、工作載體、生活單元、娛樂中心于一體的高技術集成智能移動空間,探索建立以“移動出行+”為核心的汽車產業新型生態系統。二、食品產業以“突出特色、精深加工、集聚集約、質量安全”為重點,依托十大產業集群,堅持“三深一轉”,做強糧食精深加工、做大畜禽乳蛋深加工、做響特色資源深加工,加快原料型產品向終端化食品轉變,提升食品深加工全產業鏈水平,構建具有吉林特色的現代食品產業體系,打造東北亞食品產業高地。到2025年,食品產業產值力爭達到2000億元以上。———科學規劃產業布局,發展區域特色食品產業。依托我省天然優質資源稟賦,實施東中西部差異化錯位發展,著力構建以玉米水稻、畜禽乳蛋等為重點的中部食品產業主導區,以礦泉水、人參、梅花鹿、食用菌等為重點的東部特色食品產業區,以糧豆、肉乳、淡水水產品等為重點的西部優勢食品產業區,加快提高糧畜特產品精深加工比重,促進東中西部食品產業協同高質量發展。———推動重點領域科技突破,賦能產業發展。進一步構建完備的政、產、學、研、用產業合作創新體系,采用生物技術、超臨界萃取、超高壓、凍干、3D打印等技術,解決發酵工程、食品保鮮、功能因子提取等一批食品精深加工關鍵共性技術難題,提高食品產業創新能力,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鼓勵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建立全產業鏈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提高食品質量安全。———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業鏈終端化水平。主動適應多樣化、高端化、營養化、綠色化消費需求,不斷延伸食品終端化產業鏈條。做強糧食精深加工產業鏈,發展多品種新型食品添加劑、谷物主食化產品和全谷物營養食品;培育吉林大米、鮮食玉米特色品牌;提升肉蛋乳精深加工水平,發展新型調理肉制品等餐桌食品,嬰幼兒配方乳粉、奶酪等高端乳制品,積極打造“中國蛋谷”;突出發展長白山天然礦泉水、人參、梅花鹿為代表的高端飲品、健康食品、特醫食品,推進食品產業價值鏈向中高端延伸,培育高附加值食品產業鏈。———實施產業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積極推動“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或農戶”經營模式,提升食品產業扶持帶動和聯農帶農作用,構建從農田到餐桌的現代生態食品供應鏈體系。加強食品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鼓勵開發旅游、休閑、方便食品,支持“生產基地+中央廚房+互聯網+餐廳超市”的產銷一體新模式,促進食品進餐廳、進超市、進家庭。專欄2打造十大產業集群玉米水稻產業集群。提高糧食主產區自主轉化能力。鞏固提升玉米精深加工國內領先地位,進一步延伸淀粉(糖)、酒精等產業鏈條,發展功能性糖醇、多品種氨基酸、有機酸、復合糧食酒精、變性淀粉等產品。突出推動玉米向鮮食化、主食化、方便化等終端食品方向拓展,全鏈條挖掘增值潛力。重點整合提升“吉林大米”白金名片,打造中高端消費市場,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開發糙米、胚芽米、營養強化米、方便米飯、米制主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逐步提高稻米精深加工水平,實現稻米梯次轉化增值。雜糧雜豆產業集群。以健康養生和多元化利用為方向,培育“吉林雜糧雜豆”公共品牌,積極開發谷物飲料、谷物早餐、谷物膨化食品、豆類沖調食品、焙烤食品、營養八寶粥等各種健康食品、方便食品、休閑食品和主食食品,重點打造以白城、松原為核心區的國家級雜糧雜豆生產加工基地。生豬產業集群。堅持養殖、飼料、加工、物流等全產業鏈引進企業和項目,推動重點屠宰加工企業釋放產能。大力發展屠宰加工和冷鮮分割肉、新型調理肉制品、方便肉制品等精深加工產品,加快推動由賣生豬向賣豬肉、賣食品轉變,積極推進屠宰副產品綜合利用。肉牛肉羊產業集群。加快實施“秸稈變肉”和千萬頭肉牛工程,挖掘“皓月”、“延邊黃牛肉”、“樺甸黃牛肉”等品牌優勢,加快發展屠宰加工,突出調理肉制品、復合肉制品等特色牛羊肉食品開發,提升深加工水平,加快發展副產物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禽蛋產業集群。依托龍頭企業聯動發展種雛繁育、規模飼養、深度加工、冷鏈物流,推動由屠宰分割加工向餐桌食品、休閑食品方向發展。積極發展即食蛋制品、液態蛋產品、專用蛋粉等產品,著力打造遼源“中國蛋谷”。乳品產業集群。重點開發益生菌乳等特色液體乳制品,嬰幼兒配方奶粉、中老年乳品等創新乳制品,奶酪、乳清粉、濃縮乳蛋白等深加工乳制品,積極引進知名乳品企業,擴大產業布局,鼓勵現有大型乳企壯大規模,支持白城地區打造乳品產業新高地。人參(中藥材)產業集群。重點圍繞食用、藥用、化妝品、提取物、特色野山參5個方向,加快開發人參飲品、糖果、糕點、蜜餞等系列食品,采用提取技術、超微粉碎、微膠囊等現代食品生產技術,提取人參皂苷、多肽、多糖等功效成分,大力研發人參保健食品、健康食品、民族食品、旅游食品等終端產品,打造人參精深加工產業體系。梅花鹿產業集群。突出全產業鏈開發、品牌打造和科技創新,重點打造長春市雙陽區、東豐縣、四平市鐵東區、敦化市等產業園區,支持雙陽創建國家級梅花鹿產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發展特色鹿肉制品、鹿茸素口服液及鹿血多肽口服液等保健食品、健康食品,提升?“吉林梅花鹿”品牌競爭力。果蔬產業集群。發揮長白山寒地藍莓、山葡萄、山野菜、草莓、優質蔬菜等資源優勢,深度開發功能性飲料、冰酒等飲品,采用現代保鮮技術,發展生鮮山野菜、預制菜肴等餐桌食品,凍干及膨化休閑食品,滿足多樣化、便捷化市場需求。林特(食用菌、林蛙、礦泉水等)產業集群。依托黑木耳、靈芝、林蛙、果仁等林特資源,發展食用菌膳食纖維等健康食品,林蛙油膠囊等保健食品,炒制果仁等休閑食品,開發多用途和高端長白山礦泉水飲品。積極打造以汪清、蛟河為核心的北方優質黑木耳產業基地,以靖宇、撫松、安圖為核心的長白山礦泉水基地,以梅河口為核心的果仁加工基地。三、石化產業突出原料路線多元化、產業發展園區化,以調結構、促升級為主線,著力構建“一核心兩拓展三延伸”產業發展新格局,優化產品結構、布局結構、產業結構,提升全省石化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到2025年,石化產業產值達到1700億元,力爭實現規模倍增;全省化工園區優化提升取得初步成效,建成2家年銷售收入500億元以上化工園區。———支持“減油增化”,鞏固提升石油化工的產業核心地位。穩步推進“1變3變N”工程,重點建設吉化公司轉型升級系列項目,實現燃料型向材料型轉變,打造吉林市千億級化工產業。支持吉林油田建設風、光、氣、地熱、頁巖油等開發項目,為煉化轉型升級項目提供清潔能源。發揮我省碳纖維及復合材料領域的領先優勢,支持碳纖維重點企業對外合作,提升碳纖維全產業鏈發展水平,建設一流的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基地,打造中國碳谷。———發揮資源和市場優勢,拓展開發天然氣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產業。利用中俄天然氣過境契機,發揮我省天然氣儲量增量優勢,重點謀劃PC、POM、PBAT項目,拓展開發天然氣化工。圍繞汽車、清潔能源、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醫療健康、電子信息等行業對高端材料的需求,拓展PEEK、PI、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化工新材料的應用。———聚力產業補鏈延鏈,延伸發展氯堿化工、生物化工和精細化工產業。推動氯堿化工向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領域延伸,推進現有燒堿和PVC裝置改造,重點發展含氯產品和耗氫產品。推進玉米加工向生物化工領域延伸,支持開發生物基聚酰胺、丙交酯等補鏈產品,實現聚乳酸全產業鏈規模化、國產化。推進糠醛向下游發展呋喃銨鹽、頭孢呋辛酸等醫藥中間體。推進初級化工產品向精細化工領域延伸,發展電子化學品、新型農藥、營養強化劑、化妝品添加劑、綠色水處理劑、環保型涂料、高性能染(顏)料等精細化工產品。———提升化工園區集聚能力,實現產業安全綠色發展。推動化工園區由規范化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躍升,打造化工園區產業發展提升、綠色化建設、智慧化建設、標準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示范等重點工程,提升化工園區集群集聚能力,打造2家500億級化工園區。合理布局化工園區,明確園區主導產業,實施項目準入管理,督促化工園區制定總體應急、環保預案及專項預案,并按預案演練,提高本質安全和環保水平。四、裝備產業圍繞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裝備、精密儀器與裝備、智能成套裝備和新能源裝備等重點領域,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為主攻方向,堅持創新驅動、協同發展,組織實施重大技術裝備突破工程、智能制造推進工程。到2025年,裝備產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提升軌道交通裝備核心競爭力,引領世界軌道交通裝備發展方向。加快高溫超導磁懸浮、雙層動車組等新產品研制,突破弓網動力、車體輕量化、列車網絡控制等一批前沿關鍵技術及應用。做優做強產業鏈供應鏈,引進牽引系統、制動系統、空調系統等關鍵核心企業,提升本地企業配套能力和水平,完善產業生態體系。推動生產制造向服務制造轉型,打造集研發試驗、制造、檢修運維為一體的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基地。———以“吉林一號”衛星為支撐,打造全球衛星及應用產業創新高地。加快“吉林一號”衛星組網建設,完成160顆高時空分辨率和180顆高覆蓋星座。參與國家低軌通信衛星建設,開展6G+衛星研制,加速“通導遙”一體化。推進商業運載火箭項目,構建星、箭、發一體的商業航天產業體系。建立衛星數據運管中心,發展衛星遙感數據產業,為數字中國提供支撐。———多措并舉強化市場主體引培,推動航空裝備制造加快發展。重點發展飛機總裝、航電機載設備、航空發動機部件以及機體大部件等。提升機場地面保障裝備制造水平。推進無人機研制,拓展無人機增值服務。支持航空模擬訓練裝備發展,建設航空模擬器研發制造服務基地。支持飛機改裝和維修服務,著力打造中國北方航空綜合維修保障中心。———聚焦國家重大裝備需求,打造精密儀器與裝備產業基地。開展光學功能材料、高性能半導體激光器等關鍵基礎材料與核心器件研究,推動28納米及以下光刻物鏡系統、萬G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等生命科學儀器研發及應用。圍繞汽車、裝備、食品、制藥等重點領域需求,著力發展智能成套裝備及自動化生產線。推進機器人、3D打印等智能裝備研發及產業化。———以發展精準農業為引領,提高農機裝備智能服務水平。積極引進國內外大型農機企業,帶動配套企業協同發展。推進北斗導航、5G、大數據等在農機裝備和農機作業上的應用。支持氣吹式免耕智能播種機和新型整地、植保和節水灌溉機械研制。推動發展高端自走式聯合收獲機、高端秸稈打捆包裝機、秸稈膨化機等新型高效農業裝備。鼓勵發展大、中型拖拉機等動力機械。———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方向,打造新能源裝備研發制造基地。重點發展風電主機、發電機、葉片及光伏電池、組件。圍繞“制、儲、運、加、用”氫全鏈條,推動氫能裝備、氫燃料電池研制。支持智能換熱機組、新型高效節能換熱器研發。推進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體廢物處理等環保設備加快發展。培育新能源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建設新能源裝備研發制造基地。———以成套、高端為著力點,提升電氣、礦山、冶煉、石化等傳統裝備競爭力。支持超高壓變壓器、自動綜采成套裝備、大型礦山(港口)高效斗輪機、大型風扇磨煤機、智能煉鋼電弧爐、智能鎳鐵合金成套裝備及油頁巖提油裝備、大噸位異型修井機等新產品升級。推進危險化學品視覺定位灌裝機器人系統、智能化存儲倉庫物流生產線等成套裝備加快發展。———圍繞冰雪資源優勢,推動冰雪裝備產業加快發展。統籌冰雪裝備產業發展布局,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知名企業,推動長春、吉林、遼源等冰雪裝備產業集群建設。重點發展造雪機、壓雪機、索道、全地形車等冰雪場地裝備,推動冰刀、滑雪板、雪服等個人器材產業化。推動短道速滑軌跡、模擬滑雪等智能訓練分析系統研發。五、醫藥產業緊緊圍繞現代中藥、化學制藥、生物制藥及醫療器械等重點領域加快發展。以催生新動能、構建新格局為方向,以創新驅動、兼并重組、對外合作為手段,以“大品種、大項目、大企業、大集聚區”為抓手,實現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全省醫藥產業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形成產業布局更優、集聚程度更高、核心競爭力更強、總量規模更大的新發展格局,醫藥產業總量規模躍上千億級。———統籌布局,引導地區差異發展。圍繞全面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加快建設“長遼梅通白延醫藥健康產業走廊”。長春市發揮科研技術優勢,發展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產業。通化市依托國家級醫藥高新區,發展中藥和生物制藥產業。吉林市、遼源市、四平市利用化學原料及合成藥生產基地優勢,發展化學制藥產業。白山市、延邊州圍繞長白山特色中藥材資源,建設道地中藥材種養殖及生產基地。鞏固提升梅河口市和敦化市醫藥產業優勢地位,加快建設以中藥和化藥為主的產業集群。———搶抓機遇,支持生物制藥優先發展。加快我省現有疫苗類、基因工程類產品技術升級和產能擴大。推動新冠疫苗、皰疹疫苗、多聯多價疫苗、治療性抗體藥物、重組蛋白藥物等產品開發和產業化。加強疫苗無血清無蛋白培養、核酸和蛋白質大規模細胞培養與純化等關鍵技術研究。推動高等級生物安全車間和實驗室建設,打造國家級疫苗和基因重組藥物產業基地。———守正創新,鼓勵現代中藥提升發展。針對人參和梅花鹿等道地中藥材,開展有效成分和部位開發。重點開展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和新藥研制。引導企業開展大品種二次開發,提升市場競爭力。持續開展循證醫學和生物學機制等深度研發,提升中藥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應用大數據和工業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推動智能車間建設或裝備改造,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生產效率。———創仿結合,推動化學制藥綠色發展。圍繞腫瘤、心腦血管、糖尿病等重大臨床需求,支持開展針對新靶點、新機制的創新藥物研制和產業化。加快專利到期藥物的搶仿與產業化。支持企業開展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提高仿制藥質量水平。推廣連續性反應技術和生物轉化技術等綠色制藥技術,創建醫藥綠色工廠、綠色園區,推動全省化學制藥產業逐步向綠色制藥模式轉變。———突出優勢,培育醫療器械特色發展。鼓勵體液分析和分子診斷等新型體外診斷儀器及配套試劑的開發與產業化。支持基因測序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癌癥診斷試劑盒等產品的技術升級與產能擴大。利用長春應化所和吉林大學新材料技術,重點開發骨科類、運動醫學類、整形美容等高性能植入器械。借助長春光機所光電技術優勢,建設高端光電技術醫療器械研發和產業化基地。六、冶金建材產業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優化產品結構為核心,以綠色、低碳發展為方向,以省內支柱產業需求為牽引,堅持精深發展和綠色發展,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推動冶金建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冶金建材產業產值達到1300億元以上。———提升精深發展能力,推動產品結構優化。冶金產業,支持按產業政策要求進行設備改造升級,優化產品結構,建設高強鋼等深加工項目,提高為省內汽車零部件、軌道交通等支柱產業配套能力,推進鎳、鉬、鋁、鎂、黃金等有色金屬產業發展。建材產業,大力發展新型綠色建材和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發展光伏玻璃等高附加值玻璃產品,支持石材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礦山。鼓勵城市建筑廢棄物、工業廢料等資源回收再利用。———堅持綠色發展路徑,構建低碳循環經濟。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節點,強化碳效率發展理念,全面實施碳減排行動,力爭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十四五”實現達峰。推進鋼鐵、水泥等行業節能低碳改造升級,引導和支持企業提高可再生資源應用比例,全面推進固廢綜合利用。鼓勵發展非金屬礦物功能材料產業。硅藻土產業重點開發環保功能材料、功能填料等產品。石墨產業重點開發高純石墨、石墨密封材料等產品。石材產業重點開發工藝石材、異型石材、石雕石刻工藝制品等產品。鼓勵利用非金屬礦物生產廢棄物發展循環經濟。專欄3新材料產業依托我省特色產業和資源優勢,加快完善新材料產業協作配套體系,引導新材料產業向高性能、高質量、高效能等方向發展。在重點新材料領域推動形成若干產業鏈完善、配套齊全、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集聚區,打造吉林市碳纖維產業基地、長春市光電材料產業基地、遼源市鋁型材產業基地、白山市硅藻土產業基地、通化市環保新材料產業基地等若干新材料產業基地,形成創新能力較強、特色鮮明、有競爭力的新材料產業體系。輕量化復合材料。重點發展碳纖維、玄武巖纖維、聚酰亞胺纖維、聚乙烯纖維等纖維復合材料。開發玄武巖纖維汽車輕量化、建筑補強等系列產品。拓展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等下游產品應用,打造碳纖維原絲到制品的完整產業鏈。先進化工材料。探索拓寬聚醚多元醇、異戊烯醇、碳纖維、高性能樹脂等優勢重點新材料應用領域,降低生產成本、擴大應用范圍。加快聚醚醚酮、聚酰亞胺等高分子材料和樹脂類復合材料領域的初期市場培育,支持建設聚醚醚酮全產業鏈產業園。謀劃實施聚酰胺、聚碳酸酯、熱塑性聚酯等工程塑料項目。生物基新材料。突破丙交酯技術瓶頸,實現聚乳酸全產業鏈規模化、國產化,發揮聚乳酸在高端植入醫療器械領域的顯著優勢。支持以二氧化碳為原料制備高附加值化學品項目建設,適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要求,完善二氧化碳基塑料在地膜、包裝膜方面的應用。推進糠醛向下游發展呋喃銨鹽、頭孢呋辛酸等醫藥中間體。鼓勵企業利用農作物秸稈、木屑等開發生物質環保建材。七、光電信息產業以打造光電信息千億級產業高地為目標,突出圍繞“芯、光、星、車、網”五大領域,以光電子、汽車電子、新型元器件為基礎,做大電子信息制造業;以特色軟件及衛星信息服務為支撐,做優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構建配套完善、產業集聚的發展格局,賦能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光電信息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瞄準“卡脖子”關鍵領域,推進集成電路高端化發展。以CMOS圖像傳感器和功率半導體器件為核心,引進、培育一批集成電路企業,打造長春光電信息產業園、吉林市半導體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園區,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發展質量。全力推動國家“核高基”重大專項實施,建設新型電力電子器件基地,加強集成電路設計及制造、封裝測試、材料及專用設備生產等多領域布局。———發揮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推進激光及新型顯示規模化發展。建設國家半導體激光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形成激光制造、設備加工、多領域應用的產業鏈。支持OLED發光及配套功能材料、基板及薄膜封裝材料等研發和產業化,實現新型顯示關鍵材料國產化。加強Micro-LED等前瞻顯示領域的研發和儲備,加快構建OLED與LED顯示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的產業格局。———加快“通導遙”協同建設,推進衛星應用產業化發展。充分發揮“吉林一號”衛星星座高時間、空間分辨率優勢,圍繞精準農業、智慧城市、生態環境、國防建設等領域,加速布局以衛星通信、導航、遙感應用為核心的衛星應用產業發展,打造完善的衛星運營服務、地面設備與用戶終端制造、系統集成及信息綜合服務產業鏈。———聚力產業鏈建鏈搭橋,推進汽車電子智能化發展。充分發揮我省汽車產業優勢,強化一汽集團等龍頭企業引領作用,聚焦汽車產業“新四化”發展方向,推動新能源汽車“三電”、智能座艙、傳感器、控制器、車規級芯片及功率半導體器件等產品開發及引進,加快推動光電信息產業與汽車行業融合發展。———提升平臺應用服務水平,推進工業互聯網融合化發展。拓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應用廣度與深度,實施“百千萬”工程,培育百戶以上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試點示范企業,推動千戶以上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改造,引導萬戶以上企業實現與云服務、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實現數據驅動、軟件定義、平臺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的現代化新型工業體系。八、輕工紡織產業以定制化、品牌化、特色化、終端化為發展方向,持續豐富和細化輕紡產品種類,提高檔次與質量,推動產品結構從低附加值向中、高附加值轉變,制造模式從貼牌生產向自主品牌轉變。做大做強化纖行業,拓展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家具、造紙等終端應用領域及品牌知名度,推動工藝美術行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到2025年,輕工紡織行業產值力爭達到500億元以上,實現倍增。———推動全產業鏈建設,全面提升碳纖維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按照“終端應用引領,原絲碳絲支撐,復合材料協同”產業鏈路徑,圍繞風光發電、汽車和軌道交通、航空航天、壓力容器等拓寬應用領域;加快原絲、碳絲項目建設,推動產業規模躍升、技術迭代;加強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建立應用示范機制,持續完善全產業鏈布局,形成碳纖維全產業鏈集群,全力打造中國碳纖維產業高地。———提升研發創新能力,不斷擴大纖維原料下游應用及生產規模。鼓勵企業建立研發創新中心,提升人造絲、腈綸、聚酰亞胺、聚乳酸、竹纖維等我省優勢纖維復合材料研發、檢測能力,吸引汽車、風電、體育、醫療等產業用紡織品下游產業鏈向我省聚集。———強化提升產品質量,不斷完善紡紗織布產業鏈條。推廣原料精細管理和計算機自動配棉等自動檢測和管理系統,發展嵌入式紡紗、多組份纖維復合混紡,提高產品品質和附加值。引進織布、印染等上游產業鏈的轉移入駐,為省內紡織服裝企業進行生產配套。謀劃建設吉林省紡織服裝融創產業園區,提升我省紡織服裝行業整體競爭合力。———增強企業品牌意識,提升服裝產品附加值。鼓勵企業圍繞研發創新、設計創意、生產制造、質量管理和營銷服務全過程制定品牌發展戰略。推動服裝產業鏈升級,支持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引進國內知名品牌服裝企業在省內設立生產基地,增加吉林效應。做強吉林襪業品牌,打造世界知名棉襪制造和流通基地。———構建新型發展模式,推動木制品產業服務化轉型。引導企業建立國際市場銷售終端,由以傳統貼牌加工模式為主,向自建營銷渠道等多元立體化模式發展。積極應對國家推行新房精裝修政策,鼓勵企業向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轉型發展;加快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推動新安國際家居產業園建設。———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推進造紙產業綠色化發展。立足環保綠色技術,推廣應用高得率、低污染、低能耗制漿工藝,引進先進制漿技術,發展健康環保本色紙制品產業,支持非木材纖維造紙,發展以農業廢棄物為制漿原料的紙產品,推動百萬噸包裝紙生產及百萬噸秸稈制漿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深入挖掘傳統技藝,不斷做大特色工藝美術產業。以傳承、創新、發展為方向,弘揚和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支持省內高校、企業建立工藝美術設計中心,不斷提高設計水平。支持傳統工藝美術技術和現代材質相結合,提升產品附加值和藝術含量。推動松花石和磐龍玉雕刻、草編等工美行業規模不斷做大。九、能源產業遵循“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緊緊圍繞“六穩”工作和“六保”任務,立足能源稟賦,發揮區位優勢,加強煤電油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持續推動能源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提升能源安全底線保障能力,全力打造國家級清潔能源生產基地,構建清潔能源大省,助力生態強省建設,完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為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能源保障。———打造國家級新能源生產基地(吉林“陸上風光三峽”)。充分發揮我省西部地區豐富的風光資源和充裕的土地優勢,利用現有魯固直流特高壓通道和正在推進的“吉電南送”特高壓通道等電力外送條件,全力推進“國家級新能源生產基地”建設,形成吉林“陸上風光三峽”。———建設電網和油氣網。電網方面,著力完善省內電網結構,打造省域500千伏電網“兩橫三縱”骨干網架,提高省內“東西互濟”和“北電南送”能力,強化市域骨干網架,加快配電網升級改造,建成供電保障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堅強智能的一流現代化電網。油氣網方面,加快推進油氣管網和儲備設施建設,逐步形成“兩橫三縱一中心”的油氣管網,天然氣長輸管道基本覆蓋縣級以上城市,掃除“用氣盲區、供氣斷點”,構建“多氣源供應、全網絡覆蓋、全領域利用”的產業格局。———推進重點工程建設。全面實施“氣化吉林”惠民工程。構建“多氣源供應、全網絡覆蓋、全領域利用”的產業格局,提高天然氣普及率和利用水平。有序推動生物質能源利用工程。開展生物質發電、供暖等多元化利用,提升綜合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實施抽水蓄能工程,形成千萬千瓦級裝機規模,提升東北地區應急調峰能力。開展電能替代工程,通過推廣電能清潔供暖,加快電動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布局等措施,擴大用電總量,提高電氣化水平。實施新能源鄉村振興示范工程,在資源稟賦好、具備建設用地和接網條件的行政村開展分散式光伏開發試點,穩定村集體收入,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助力鄉村振興。專欄4新能源關聯產業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重點,助推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加快新能源材料、新能源裝備研發及產業化,推動一批新能源裝備企業落地,形成產業集群,有序推進氫能等清潔能源在汽車領域的推廣和應用。新能源材料。支持發展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鋰電池新能源材料,加快推動電池正負極材料產業化。發展高壓電解液和電池隔膜材料,實現新型能源材料國產替代。加快氫燃料電池陽極板材料、質子交換膜等先進基礎材料開發。新能源裝備。大力研發風電整機制造、關鍵部件制造技術,提高風電技術裝備及太陽能光伏裝備水平,重點發展風速電機管理系統及設備。開發太陽能光伏電池的生產制造新工藝和新裝備,積極研發生產儲能蓄電池,鼓勵光伏玻璃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新能源應用。立足我省富風富光資源優勢,推動“中國北方氫谷”建設,構建制、儲、運、用氫產業體系。重點攻克電解制氫、儲氫罐、空壓機、電堆等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支撐技術,推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研發及應用示范,加快產業化進程。第四章主要措施立足我省產業發展基礎,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以產業鏈為統領,協同推進關鍵技術、重點領域、質量品牌、產業生態等環節提質增效升級,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加快工業高質量發展。一、完善優化創新鏈,增強技術創新能力(一)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實施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需求主體、投入主體、研發主體和應用主體。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和產業創新平臺建設,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共建研發機構。實施制造業創新中心培育計劃,加快培育精密儀器與設備、汽車先進材料等重點領域制造業創新中心。實施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計劃,推動各類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升產業技術基礎能力。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開展創新示范,培育一批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二)加強關鍵技術攻關。瞄準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聚焦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制定發布技術路線圖。推進重點實驗室、重大科學裝備、重要試驗設備等科技資源向社會、企業開放,集聚創新資源開展重點攻關,著力突破“卡脖子”瓶頸制約。優化產品結構,實施一批重點新產品規模化生產項目,推動制造業產品質量效益升級。發布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關鍵零部件、重點新材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落實首臺(套)產品各項政策。(三)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引導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學科專業體系,大力發展產業急需緊缺學科專業。支持龍頭企業與有條件的高等院校共同搭建協同育人平臺,探索現代學徒制,發揮工業企業作用,建立健全工業企業參與制度,聯合培養面向生產一線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持龍頭企業、行業領軍企業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聯合、共建研發機構,圍繞重點領域組織關鍵技術開發應用、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成果在我省產業化。二、夯實產業基礎,提升全產業鏈水平(一)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發展。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圍繞我省制造領域產業鏈薄弱環節,重點強化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工業基礎軟件、先進基礎工藝等“四基”,實現關鍵技術應用和產品產業化,補齊產業基礎短板。適應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發展需求,加快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推廣應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二)推進產業鏈重點項目建設。聚焦“十個圍繞”,持續謀劃重大產業項目。支持現有企業改造擴能,推進科技孵化平臺成果轉化,加快產業鏈缺失環節招商引資,精準謀劃推進一批建鏈、強鏈、延鏈、補鏈重點項目。落實“四圖五清單”工作法,不斷完善項目臺賬、投資調度體系、工業項目服務秘書、萬人助萬企、產業鏈長制等工作機制,強化重點項目精準服務,加快項目謀劃、落地、建設、投產,不斷夯實發展后勁。(三)加快產業鏈間融合發展。分行業開展供應鏈布局設計,多措并舉,構建和維護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體系。突出產業發展重點,著力打造汽車、食品、裝備、生物醫藥等特色優勢產業鏈。大力發展面向工業生產的現代服務業,加快推進服務型制造業創新發展,實現服務業與工業在更高水平有機融合。鼓勵頭部企業、大型公司等牽頭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促進一二三產業以及產業鏈間深度融合。重點加強與世界500強、國內100強、行業50強企業的合作,承接產業轉移,協作配套發展。精準施策,支持強鏈、融鏈作用明顯的關鍵產品研發生產、重點項目建設。三、推進數字化轉型,提升產業數字化水平(一)完善產業數字化支撐體系。實施“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推廣和普及行動,引導企業向智能化、自動化與信息化方向轉型。推動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加速軟件技術向經濟社會各領域賦能。夯實工控安全基礎,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引導企業開展適應性改造,推動完善安全監測體系、提高安全防護能力、構建安全生態,形成多領域、多層次的工業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增強工業領域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二)深化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提升“5G+工業互聯網”的產業支撐能力,形成一批典型5G應用場景。推動企業內網升級改造,加快推進“接口開放、協議互通、機器上網”。完善數字平臺建設,強化工業數據開發、制造資源配置和解決方案匯聚能力。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推動企業上云上平臺,支持企業導入先進的技術方案、管理理念和商業模式。(三)加快推進智能制造升級。滾動實施百戶企業智能制造示范工程,推廣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智能化制造、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新業態。培育專業化、高水平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圍繞汽車、石化、裝備、食品、醫藥等重點產業,加快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建設,加快普及自動識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工業機器人、3D打印等先進制造技術。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企業競爭力(一)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支持在重點領域培育一批競爭優勢突出、技術領先、帶動性強、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企業和大集團。鼓勵有條件的大企業圍繞國際資源配置、提升產業集中度
導遊親自帶領至泰國各景點遊玩,泰國曼谷完全解密。
提供個人自訂自由行行程,機+酒行程特惠中。
曼谷購物必買之旅或泰國神秘歷史之旅,多樣行程任你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