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探討:如何優化貨運機動車駕駛人交通安全宣傳 | 2022-05-31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m.sohu.com/a/551116163_121123756/" 圖1:貨運機動車駕駛人疲勞駕駛、超速導致事故傳統的交通管理工作以路面為中心,側重于執法,存在長效性不明顯的問題,需要優化管理思路,加強源頭防控,變“要人守法”為“我要守法”。交通安全宣傳作為預防交通事故的一道防線,對駕駛人提前干預,使交通參與者提高安全意識,從源頭上解決做什麼、怎么做的問題,在預防交通事故工作中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但目前針對貨運機動車駕駛人的交通安全宣傳卻難以滿足這一群體的需求。貨運機動車駕駛人交通安全宣傳工作現狀分析1以交管部門為主,缺少匹配性貨運機動車駕駛人受限于對刊物、報紙、電視等媒體接觸機會少,不被傳統媒體重視。目前該群體的交通安全宣傳工作以交管部門為主,交通安全教育開展主要在其申領駕駛證、發生交通違法和交通事故后,此外還有交警走訪企業面對面授課,開展交通安全宣傳活動等,形式通常以灌輸、警示為主。根據對900名貨運機動車駕駛人的問卷調查顯示(見圖2),有一半以上的貨運機動車駕駛人幾年才能被覆蓋一次,嚴重影響了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的有效性。圖2:貨運機動車駕駛人參與交警走訪企業授課次數的調查貨運企業、車隊不重視交通宣傳,交通安全宣傳志愿者缺乏,交管、路政、運管等部門溝通配合不緊密等,堵塞了交通安全宣傳信息在貨運鏈各個層面的流通和傳播。同時交通管理部門的宣傳人員在貨運鏈和交通層面的專業知識儲備少,交通安全宣傳內容制作能力薄弱,交通信息質量和推送力度差,限制了宣傳工作成效。2與群體融合度低,貼近性不夠貨運機動車駕駛人主要活動在貨運路線沿線道路、貨物集散地等區域,只能在行車間隙獲取信息,渠道以微信、抖音等新媒體為主。傳統的宣傳工作以懸掛橫幅、貼標語,走訪企業上交通安全課,發宣傳資料為主,與貨運機動車駕駛人存在時空分布接觸差異。近年交管部門的宣傳工作不斷創新,然而還是以單向宣傳為主,內容上缺少與貨運機動車駕駛人密切關系的交通法規具體內容、詳細規定,貨運熱點新政簡答,處置突發情況知識等。3單線模式為主,缺少效果反饋當前針對貨運機動車駕駛人的交通安全宣傳工作效果評估,多數停留在“拉斯韋爾程式”的5W模式(見圖3),即“交管部門—信息—媒介—貨運機動車駕駛人—效果”的單直線模式,相對而言缺乏受眾反饋這一環節,較少考慮貨運機動車駕駛人這一群體對于宣傳形式、內容的接受度及宣傳的有效性等。圖3:美國學者H.拉斯韋爾提出的傳播學5W模式過程圖貨運機動車駕駛人交通安全宣傳工作是一個交通安全信息傳播的過程,以宣傳過程的結構和特征構建工作體系,從貨運機動車駕駛人對道路交通安全宣傳的接受度、認可度、有效性等全面的調查研究,通過與駕駛人的互動,在宣傳過程中收集貨運機動車駕駛人反饋的宣傳效果,利用受傳者對宣傳者的反作用,緊密聯系當下貨運機動車駕駛人的真實需求,當需求得到及時的滿足,才能維系和發展受眾。因此,將貨運機動車駕駛人對道路交通安全宣傳的接受度、認可度、有效性等納入宣傳質量評估項中,編織反饋網絡,打通互動渠道,廣泛收集和分析受眾的互動反饋,才能適應當前復雜多元的輿論環境特點。以馬萊茲克模式優化貨運交通安全宣傳宣傳是傳播的一種具體形式,同樣需要遵守傳播規律和運行規則。這里我們借鑒傳播學中的馬萊茲克系統模式,優化相關宣傳工作。馬萊茲克把大眾傳播看做是包括社會心理因素在內的各種社會影響力交互作用的“場”,對傳播活動的結構、環節和要素進行解剖分析,可見一個完整的傳播過程具備動態性、序列性、結構性,由傳播者、受傳者、訊息、媒介和反饋五要素組成(見圖4)。圖4:馬萊茲克的系統模式借鑒馬萊茲克傳播模式,結合貨運機動車駕駛人交通安全宣傳工作的特征,可探索出馬萊茲克模式下的貨運機動車駕駛人交通安全宣傳之路。1打破舊有格局,實現宣傳主體多元化貨運機動車駕駛人交通安全宣傳工作承擔了提升群體素質的公共職能,多元化主體協作是其良性發展的必然之路。扎牢交管宣傳陣地,開展培訓,提升宣傳水平。力爭貨運機動車駕駛人在報警、接受違法處罰、事故處理時能接收到一次有效的宣傳教育,此外,更為重要的:一是建立政府主導,多部門聯合參與組織的宣傳模式,加強交管、路政和運管等企事業單位、物流公司等各行業之間信息交流和探討,找到提高當前貨運機動車駕駛人交通安全宣傳工作水平的辦法,發揮交通運輸管理部門、運輸企業、路政等部門在貨運機動車駕駛人宣教中的主體作用。二是發動群眾力量,開拓新的傳播主體,實現宣傳主體多元化。通過走群眾路線,拓廣陣地,發揮社會力量在群體中宣傳帶動作用,如貨運機動車駕駛人、車隊調度員、企業主、家屬代表,貨運協會等,提升貨運行業內對交通安全信息流通率,提高交通安全信息的頻率和內容有效匹配的信息量,提高貨運機動車駕駛人的守法自覺性,進而變被動受教為主動參與交通安全宣傳,發掘交通安全宣傳的動力源泉。2建立反饋機制,準確把握受眾心理交通安全宣傳過程是雙向流動信息傳播回路,受傳者通過正常渠道進行評價、建議,可高效檢驗傳播效果,使傳播者改進策略,優化內容。互動反饋可使交通安全宣傳高度循環,正如新聞媒體行業遵循“適其需要,合其口味,引其參與,與其交流,為其服務,對其引導,受其監督”的原則,宣傳主體要建立反饋渠道,并重視收集和分析反饋信息,準確把握受眾心理。具體來說,需本著平等、交流、服務的思路,對貨運機動車駕駛人廣泛調研,挖掘這一群體中的鮮活事例,動態了解其心理變化和接受能力變化。建立反饋機制、反饋網絡,一方面是建立宣傳主體反饋網格,收集接觸貨運機動車駕駛人各項工作的反饋;另一方面是編織外部網絡,包括新聞媒體反饋網,貨運機動車駕駛人反饋網,宣傳志愿者反饋網,通過座談、來電、郵件、留言、報道等各種方式進行反饋溝通。此外,媒介之間形成聯動網,組織聯合宣傳等,盡量覆蓋整個貨運鏈條,收集意見、要求、愿望、建議,把握受眾的生活環境及文化環境,積極構建交通安全共同體。3創新宣傳元素,拓展陣地造氛圍推陳出新,融入新元素,應用新媒介技術,提升宣傳效果。宣傳工作必須融入貨運機動車駕駛人的文化圈,入駐貨運機動車駕駛人線上活動頻繁的平臺和交通安全信息傳播通道(圖5),用短視頻、提示標語、電視新聞、圖文、海報等多媒體立體式傳播呈現(圖6),加大信息推送,增加宣傳訊息在貨運機動車駕駛人生活圈的曝光度,拓展貨運機動車駕駛人活動頻繁區域的宣傳陣地。圖5:貨運機動車駕駛人接收的交通安全宣傳信息的來源調查圖6:貨運機動車駕駛人喜歡的宣傳展示形式的調查參考文獻[1]林江.創新交管模式強化源頭管理--重點駕駛人實行分層次動態管理的實踐與探索研究[J].決策與信息旬刊,2013(12):228-230.[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3]鄒偉,史競男.公安部公布貨車野蠻駕駛肇事十大案例[J].法制與經濟,2013(8):8.[4]黃靜,張雪.跨文化傳播視域中國家形象塑造的路徑選擇——基于馬萊茨克模式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v.36;No.283(003):204-208.[5]劉葉琳.多媒體時代如何做好交通運輸行業新聞宣傳工作[J].山東青年,2014,000(006):86-87.[6]洪亞琪.基于馬萊茨克模式的秦腔跨文化傳播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8,000(019):69-70.[7]姚永林.淺談怎樣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宣傳工作[J].公安交通科技窗,2010,000(001):34-35.[8]魯翠娥,李曄.用元胞自動機模型分析貨運車輛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影響[J].交通信息與安全,2007,025(001):17-21.[9]魯翠娥.貨運車輛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影響與對策研究[M].(文寧波市公安局高速公路交通警察支隊一大隊黃遠編校丨李蕓玥蔣莉莉)來源:交通言究社發布于:山西省 關鍵字標籤:油壓拖板車購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