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維新、革命與西餐:如何用味覺跟上維新運動的風潮?-新京... 2024-07-17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www.baidu.com/link?url=MBQCPyJiChii33epqGqTtb_M0wuqvtMHdkUtjJeh-9p37iuXKLMh5EJ7qQOmE2j_YWQLI9MT9R85i7zVu2V9ykA5KSQjRaldZtG0MVSSIZ3"

歷史學家布羅代爾說,食物是每個人社會地位的標識,也是他周圍的文明或文化的標識。維新運動涉及社會思想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飲食在彼時也成為圍繞社會主題展開的話語的一部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對待西餐的態度,成為近代中西相遇、抵觸、融合的生動縮影。n作者|王詩客n摘編|張進n法國傳奇政治家和美食家布里亞-薩瓦蘭說,“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能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研究原始部落飲食習俗后,也表達了類似但更具體的觀點:飲食習俗和行為中包含著文化觀念,吃生或熟、新鮮或腐爛食物與否,既是區分物種的方式,也可能意味著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不同。也就是說,飲食內容、禮儀形態、烹調方式等各層面的不同,在許多時候被認為是身份認同、社會階層和文明“高下”的象征。正如布羅代爾所言:“知道你吃什麼,就能說出你的身份是什麼。……食物是每個人社會地位的標識,也是他周圍的文明或文化的標識。”對晚清率先接觸西餐的中國社會精英來說,西餐被賦予了各種意義,換言之,飲食已成為圍繞社會主題展開的話語的一部分。n本文出處:《新滋味:西食東漸與翻譯》,作者:王詩客,版本:經濟日報出版社 2020年11月n1n康有為的“矛盾”n飲食包含著豐富的價值觀,飲食沖突背后的價值沖突,也體現在清末國人遭遇西方飲食的過程中。面對西餐,中國人一方面妄自尊大,認為中國飲食天下第一;另一方面,國人也常常把西方的強大與他們的飲食習慣相聯系,因此也常把飲食的維新作為維新理想的一部分,甚至賦予西餐過多的“新意”。下文將以康有為等重要維新或革命人士的飲食觀念和踐行方式為例,分析近代中西飲食價值觀念層面的沖突與融合方式。n康有為n康有為(1858-1927)是近代影響深遠的維新思想家。在康有為的人生履歷中,有一段特殊而漫長的“出逃”歲月。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出逃,先抵日本,繼而赴美國和歐洲,在各國游歷十六年之久,在同時代人中較為罕見。對這段經歷,他具有一種“神農嘗百草”般的使命感:n夫中國之圓首方足,以五萬萬計,才哲如林,而閉處內地,不能窮天地之大觀。若我之游蹤者,殆未有焉。而獨生康有為于不先不后之時,不貴不賤之地,巧縱其足跡、目力、心思,使遍大地,豈有所私而得天幸哉?天其或哀中國之病,而思有以藥而壽之耶?其將令其攬萬國之華實,考其性質色味,別其良楛,察其宜否,制以為方,藥采以為藥,使中國服食之而不誤于醫耶?則必擇一耐苦不死之神

關鍵字標籤:紅酒燉牛肉介紹
導遊親自帶領至泰國各景點遊玩,泰國曼谷完全解密。
提供個人自訂自由行行程,機+酒行程特惠中。
曼谷購物必買之旅或泰國神秘歷史之旅,多樣行程任你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