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成都青白江: 放大版 實驗室架起成果轉化 從1到100 的橋梁 | 2023-08-09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7-08/doc-imyzxzvx3444598.shtml" 轉自:中國科技網芶文涵?陳科?科技日報實習記者李詔宇從技術發明到批量生產,需要多長時間?“無法預估”——這是業內人士普遍給出的答案。反復研發、不斷投入資金……面對巨大的風險,這片中間地帶成為許多科研院所和企業都不愿“沾染”的“厚冰”。如今,這塊無人觸碰的“厚冰”正在被不斷擊碎。擊碎它的“鑿冰錘”便是中試,即中間階段的試驗,產品在大規模量產前的較小規模試驗。通常來說,進行中試能提高產品制造、應用等的成熟度,讓產品逐漸被市場接受。去年6月,成都市青白江區在全國率先提出打造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中試產業基地,以期提升國際科技合作能力和水平。如今,青白江中試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構建起了“1+3+3”的中試產業發展體系,即出臺了1個建設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中試產業基地實施意見、成立了3個中試服務平臺、出臺了3個中試產業政策支持文件。目前,已有60余項科技成果在青白江區完成試驗驗證,12項科技成果實現中試產業化應用。青白江區為何發展中試產業?在中試產業探索過程中,青白江區形成了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7月7日,筆者前往青白江區進行探訪。解決好科研與經濟“兩張皮”問題“背靠134所普通高校的科教資源優勢、成都國際鐵路港帶來的物流優勢、深厚的工業積淀優勢,為青白江區發展中試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青白江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區聚焦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三個優勢領域,從科技成果研發源頭開始,聚集覆蓋科研、人才、中試、孵化等各領域的功能平臺,打造全鏈條中試產業基地。文瀾智谷中試產業基地工作人員開展工作7月7日上午,成都工匠張路正在青白江文瀾智谷中試產業基地中試空間內開展中試試驗。他眼神專注,靈活的身影不斷在各式“放大版”實驗室器材中來回閃現。聚焦新材料與碳中和賽道的該中試產業基地擁有面積約20000平方米的中試設施和廠房,“在這里,科學家上午產出的科研成果,中午就可以進行中試放大。”基地負責人葉銳說。在葉銳看來,科學家往往注重從0到1的原始技術研發,而從1到100的應用轉化更需要復合型工程師團隊的深度參與。“工程師只有充分理解科學家創新的本質,才可能在成果轉化過程中把握好節奏。”葉銳表示。為將高校院所的創新點子變成現實成果,葉銳安排了5位不同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服務1位科學家。“中試是放大的科研,這一過程的從業群體再不光是科學家了,一定要植入工程師和工匠人才。”葉銳說。可解決危險廢棄物 關鍵字標籤:實驗室規劃設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