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你不知道的良渚丨5000多年前的玉琮神像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 2022-08-17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zj.zjol.com.cn/news/1509516.html" 你不知道的良渚丨5000多年前的玉琮神像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頭條要聞本地浙江直播視頻讀報起航號天下戰疫亞運訂閱號生活圖片浙商雜志更多首頁杭州你不知道的良渚丨5000多年前的玉琮神像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你不知道的良渚丨5000多年前的玉琮神像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2020-08-2206:53浙江新聞客戶端編輯李如29.4萬+閱讀編者按: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五千年前,良渚先民以勤勞為曲、信仰為歌,領唱著中華民族奔騰浩蕩的歷史之歌,積淀下深厚豐富的文化內涵。浙江新聞客戶端杭州頻道攜手錢江晚報、浙江大學出版社推出《一小鏟和五千年:考古記者眼中的良渚》連載,帶你從記者的角度,貼身觀察,追溯那些發現背后的人和事。 如果你經過浙江省博物館,會發現大門口裝飾的石像,正是玉琮標志,“臉”上是標志性的良渚神像。這件曾在地下沉睡了5000多年的玉琮王,如今,以這樣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很多人有種思維慣性,覺得良渚文化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史前文明,太遙遠,跟我們的生活沒什麼關系。實際上,作為中國最早的原創設計師,良渚人設計的玉琮和圖像,穿越5000多年,依然活在我們的生活里,甚至一點都不過時。杭州路邊的很多花壇、橋柱,都是玉琮造型;京杭大運河杭州武林碼頭停靠的游船上,雕刻著大大的神像特寫。如今,良渚文化已經被更多人知曉、傳播。標準版良渚神像良渚人的logo,大眼睛里有“心機”在反山墓地,人們第一次在琮、柱形器、璜等不同種類的玉器上發現了完整的神人獸面像——人臉,頭戴羽冠,雙手內屈,好像在按壓下面的獸頭。這只獸,獠牙外撇,作蹲踞狀,有鳥足形利爪。這個良渚人特有的logo在許多高等級玉器上都出現了,唯獨琮王上的神像最復雜,大小只有3厘米×4厘米,相當于一只火柴盒,人的雙臂和獸的下肢,還用陰線細刻處理,但最細的線條,1毫米里就有三到五根線,肉眼根本沒法看出來。而且,琮王上有八個神像,大小都一樣。怎么解讀這個logo?聰明的良渚人通過淺浮雕的方法把神像顯現出來,強調了它的主要元素分成上下兩部分:一雙神獸眼睛圓和弧邊三角組合紋樣的眼睛,以及一頂“帽子”——填刻羽毛的介字形大冠。2018年1月28日的《國家寶藏》節目里周冬雨扮演的掌握神權的良渚大祭司頭上的羽毛帽子,應該就是從神像而來的設計靈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方向明說,神像的基本圖意,我們可以解讀成一位頭戴羽冠的英俊戰神、人形化的太陽神。而神像的外貌細節實在是太豐富了,比如倒梯形的臉框、懸蒜狀的鼻和鼻翼、牙齒等;神獸則有大眼里填刻的線束、大眼斜上角的小尖喙、月牙形的耳朵的孑遺、鼻梁、有獠牙的闊嘴、膝部臂章狀的突起等元素。如果拿放大鏡仔細看,神獸的大眼睛里還有各種心機——中間是重圈,兩側有側角及螺旋線旋轉,好像是眼眶里帶眼角的重圈小眼。如果畫成可以做抱枕和手機殼的紋樣,就是圓和弧邊三角組合紋樣。為何說良渚人是最早的原創設計師呢?他們老早就懂得把自己設計的紋樣,放在宗教和生活用品里了,當然,神像是他們玩得最多的。比如反山王陵發現的嵌玉漆杯。“上面的紋樣我后來看明白了,也是一個個神獸,是以獸的大眼睛為主題,也是顯像(淺浮雕)。這就是當時的文創,杯子上面不是簡單印一個圖案,而是有設計的,圓圈和螺旋狀的髹漆圍繞著‘珠子’,仔細看,可以觀察到顯像的神像圖案。作為一個宗教用品,這件壺已經創意到極致了。”方向明畫了復原圖。除了神像本身,神像和器形的各種花式組合,也是良渚人的一種創意。比如神像與琮的結合,大琮直槽的神像是二方連續,縱向鋪列;大琮節面的簡約神像,則是橫向的二方連續,還有的神像做成了錯落旋轉的效果。也有簡約后的四合圖像布列在琮的四角,旁邊還有輔助或渲染場景的鳥紋。反山嵌玉漆杯和方向明畫的復原示意良渚人的“文創”,一直被后人模仿說實話,后代人越來越發現良渚人的設計實在是太好用了,都不用再動腦筋。比如宋代人已經開始利用良渚元素做文創了,出現了以良渚文化玉琮為外形的琮式瓶。清代就更不用說了,乾隆就是玉琮和神像的“死忠粉”。清宮中的絕大部分良渚文化玉器都經過了御手,且多有御題。由于當時人們還不認識良渚文化玉器的圖像和紋樣,也不清楚這些玉器原來是做什麼的,只是覺得好看,所以皇帝和工匠做了很多大開腦洞又匪夷所思的“文創”。比如,把琮顛倒放,又給它配了銅膽和木座,干什麼用呢?插花。臺北故宮博物院就有多件清宮舊藏。可能是因為這一時期良渚文化玉器出土豐富,部分匠人對紋樣已有一定的認知度,開始“畫蛇添足”。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的一件兩節矮方柱琮,乾隆御題“雖曰飾竿琳與瑯……”題字和器物自然是顛倒了,但是獸面像明顯為后期補刻,說明在明清時期,已經有一批玉匠對良渚文化刻紋玉器有一定的認知度,可以依樣畫葫蘆了。方向明說,良渚文化之后,歷史上的許多地區曾模仿良渚的器物進行創作。有模仿型,如廣東石峽遺址出土的玉,形式明顯模仿良渚,略有破綻但整體還可以;有不知所云型,如上海松江廣富林遺址所出玉琮,琮體刻有并不等分的橫線,紋飾不知具體含義,在形式效果上與良渚相差甚遠;又如山東丹土遺址所出玉琮,眼睛直接雕琢于橫線上,完全歪曲了良渚玉琮設計本意……當然也有真正的文創,比如山東湖臺出土的臂釧,方中有圓,風格至簡,而方形的外緣刻有凹缺,接近琮的俯視狀態,切割成薄片,可以戴在手臂上;山西晉侯墓地還見到把琮做成器座,有底不透穿;而清宮收藏的宋代龍泉窯青釉琮式瓶,用以插花。復古也是創新,也是發明 關鍵字標籤:佛桌訂製 |
|
![]() |